中国外贸交出“韧性答卷” 成全球贸易“稳定之锚”
发布时间:2025-11-10
中国稳居157国或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,货物贸易全球第一,服务贸易位列第二。
中国海关总署署长孙梅君25日在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,“十四五”(2021-2025年)以来,海关签署519份合作文件,去年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进出口22万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占中国进出口比重逾半,与东盟、拉美、非洲、中亚等新兴市场年均增长超10%。中国稳居157国或地区前三大贸易伙伴,货物贸易全球第一,服务贸易位列第二。

顶压前行 勇立潮头破困局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指出,今年以来,美国贸易政策剧变加剧全球动荡。从4月2日公布“对等关税”意图,到7月31日新关税体系成型,世界贸易体系进入重构时刻。面对不确定性,中国外贸却展现韧性,上半年货物贸易进出口21.79万亿元,同比增长2.9%,出口13万亿元,增长7.2%,远超预期。这不仅体现中国在中美交锋中的坚定立场,更彰显出口高质量发展对经济活力的支撑。
事实上,明年美加墨世界杯未开赛,“义乌制造”已率先“破门”全球市场。据统计,今年上半年,义乌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58.6亿元,同比增长16.8%,对美加墨等地出口增长12%。通过申请设计专利、定制产品、借赛事加速品牌出海,“世界超市”义乌展现全链条敏捷响应能力,成为外贸化危为机的例证。
尽管全球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升温,外部环境复杂严峻,但中国外贸实现逆势增长。去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较2020年增长32.4%,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增长38%,可数字化交付服务进出口额增长近四成,凸显外贸韧性。
以变应变 创新提质强支撑
中国外贸从拼“量”拼“价”转向竞“智”逐“新”,结构变革显著。去年,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18.2%;今年上半年,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.2%,连续9个月增长,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32.4%。
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,中国制造业突破核心技术壁垒,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能级跃升。电动汽车、船舶、工业机器人等产品重塑出口竞争力,即便面对关税压力仍稳住市场,国货潮品展现中国生产力和创新力。
据统计,去年跨境电商进出口2.7万亿元,较2020年增长67%;今年上半年,保税维修业务进出口货值同比增长7.5%,释放增长潜力。
叠加发力 开放引领再出发
山西某机器人技术公司董事长牛立群表示,面对外部冲击,公司开拓欧洲和新兴市场,在展会、关税减让、优惠贷款等政策支持下,订单已排至四季度。
今年9月,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(服贸会)将在北京举行,首批参展商648家,国际化率超20%。结合其余的重要展会包括消博会、进博会、广交会、链博会,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,加快与东盟等自贸协定谈判,对接国际经贸规则,为贸易强国建设注入动力。
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表示,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约30%,是经济复苏的动力源。中国经济韧性强,与贸易伙伴黏性高,体制优势推动深化改革和开放。巴西247新闻网分析指,中国凭借强大工业产能和高效供应链,发挥全球贸易“稳定之锚”的作用。







24小时免费服务咨询热线:
立即咨询
联系我们
立即咨询
联系我们